“按照目前的生长情况来看,病虫害防治到位,花期预测也精准,水稻长势很不错。”7月29日,在黔东南州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水稻制种基地,湖南隆平种业公司采购商谭亮华蹲在田埂边,轻轻拨弄着一丛秧苗仔细端详,眼里满是丰收的期待。
这位来自长沙的客商,跟岑巩稻种打了18年交道。每年从插秧到收稻谷,他都雷打不动定期来查看。今年,湖南隆平种业公司联合贵州兆丰种业公司,在岑巩县的4个乡镇订单式发展了3000余亩制种水稻,预计能收70万公斤稻种。
岑巩县从1976年开始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历经半个世纪的探索,被评为“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如今,“岑巩稻种”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不仅畅销国内10余个省份,还远销东南亚等地。2025年,全县订单制种面积4.2万亩,预计总产稻种876万余公斤,产值突破2.6亿元。
好环境孕育“金种子”
岑巩县属亚热带温暖温润气候,雨热同季、光热同步。境内溪河纵横,山峦连绵,昼夜温差大。全县有49个200亩以上坝区、18个千亩以上坝区,适宜杂交水稻制种面积达14万亩。
谭亮华查看制种水稻秧苗的周坪村,是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核心区。这里,龙江河蜿蜒绕村,将坝区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生态隔离舱”。
“水稻制种对生长环境极为苛刻,我们这里环境优美、无污染,为制种营造了天然的纯净环境,产出的稻种纯度高。”周坪村村民杨代军投身水稻制种产业20余年,他不仅是村里的稻种技术总监,还曾到泰国、缅甸等地担任制种顾问。
每天,杨代军都会到制种基地查看秧苗长势,为村民提供全流程技术指导。在他和村民精心管护下,全村1200亩制种基地秧苗长势喜人,预计今年总产量可达到24万余公斤、总产值480多万元。
近年来,岑巩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将一粒粒“小稻种”培育成贯通全链条的“产业芯片”。
如今,这片深山中孕育的优良稻种走向国内外稻田,成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金种子”。
好政策推动智慧化
盛夏时节,岑巩县羊桥乡祝坝村的制种稻田里,农机手操控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秧田,70升生物制剂在旋翼下化作薄雾。短短10分钟,便高效完成20亩秧田的病虫害防治和除草工作。
这是岑巩县打出政策“组合拳”,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生动实践。该县将5.9亿元(含1.5亿元农业现代化基金)政策资金投入宜机化改造、灌排设施升级、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累计整治土地3.2万亩。曾经零碎的“巴掌田”实现“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农机通达率升至92%。
岑巩县利用每年5000万元的“制种大县”奖补资金,建成了11个产地加工中心、140间标准化烘干棚,日处理稻种能力达840吨,彻底改变了“晒种靠天”的被动局面,保障了稻种处理效率与质量。
在政策引导下,岑巩县智能化育秧中心与水稻农情监测大数据平台构建起产业的“智慧大脑”:田间分布26套高清摄像头、48套气象传感器,实时抓取墒情、光照、虫情等数据,5000亩物联网示范基地实现“手机看田、云端管农”。
“过去凭经验种田,如今靠数据决策,农民足不出户就能精准管理稻田。”岑巩县农作物种子站站长蒋大勇边演示“智慧制种”APP边介绍,智慧平台让生产成本降低30%,还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从“碎片化”到“智慧化”,岑巩县解锁杂交水稻制种产业高质量发展密码。
好品质闯出新路径
“以前是麻布袋卖种,现在是小包装闯市场,每公斤稻种价格翻了2倍多。”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陈龙说,岑巩水稻制种产业链曾经十分薄弱,仅能被动承接外地代工订单,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规模效益。
转机,发生在2021年。当时,岑巩县采用“县企合作共建”模式,组建贵州兆丰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推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启动“育繁推”一体化项目,获农业农村部2.5亿元专项财政资金支持。通过政企校合作,构建起“前端研发攻坚、中端生产升级、后端品牌输出”的全产业链,推动稻种产业从“产量导向”向“品牌溢价”转变。
在产业链前端,岑巩县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成立贵州兆丰农作物科学研究院,建立科研基地、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以及国家核心品种展示基地,提升科研水平与品种竞争力;中端引进先进全自动种业生产线,实现商品稻种全流程自动化;后端打造“岑巩稻种”品牌,打上防伪追溯码,附加值提升200%。
“目前,公司试验试制品种达218个,现有自主培育并审定水稻品种2个,2024年自有品种销量占比达80%。”陈龙介绍,公司在11个乡镇产地加工服务分中心、7个工厂化育秧分中心和1个现代种业供应链中心等,形成“田头连车间,种子变商品”的产业闭环。
为带动群众共同发展,贵州兆丰种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的镇远、三穗、天柱、玉屏、松桃等地发展水稻制种超3万亩,形成了“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山区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记者 安通 通讯员 周燕 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