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德江:“种养循环+农牧协同”既增绿又增收-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7/28 14:46:39
来源:德江县委宣传部

贵州德江:“种养循环+农牧协同”既增绿又增收

字体:

  位于贵州高原东北部的德江县平原镇东风村,海拔最高1353米,属于典型高海拔地带,这里种植的玉米相对于周边低海拔乡镇要晚熟20天左右。

  村民胡天云今年种植有400亩带状玉米和100亩稻谷,存栏肉牛258头,是村里的种养大户。

  7月下旬,胡天云玉米基地里首批100亩的鲜食玉米进入采收期,趁着天气晴好,他请了10几个工人,帮忙抢收。几个小时的时间,玉米便装满了一大卡车,随即运往县城玉米批发集散市场出售,经过分拣和加工,被统一销售到大湾区和珠三角地区。

  玉米棒子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糖分充足。为弄清具体收入账,铜仁市农业农村局派驻村第一书记任明晋领着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干部在一旁抓紧测产。经实测亩净玉米鲜果穗为1177.75公斤,每公斤按市场价1.3元算,亩产值1531.1元。秸杆产量折合亩产1984.7公斤,按每公斤0.3元的收购价算,亩产为595.4元。平均每亩总产值为2126.5元,仅400亩玉米地产值就达85.06万元。

  胡天云的肉牛养殖基地配套了先进的智能化、自动化设备,实现了从饲料加工、精准饲喂、饮水、健康监测、清粪等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养殖场内,一头头健硕的肉牛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忙着加工玉米秸秆。一捆捆新鲜玉米杆经过粹料机,瞬间变成青饲料,经过发酵处理,益生菌可以提高牛肠道饲料转换率。肉牛食用乳酸菌发酵饲料后,可以提高消化能力。

  在肉牛养殖场建立初期,胡天云就提出构建“养殖场+处理中心+种植基地”的闭环系统。为消纳肉牛养殖粪污,养殖场建立了污水处理三级沉降池和微生物干粉协同氧发酵池,对牛场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粪肥还土还田。既可解决农业生产中废弃物处置问题,也可以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保证了土壤的肥力,降低了化学肥料的投入,为粮食单产不断提高提供了地力保障。同时,肥沃的土壤生产出更优质的青饲料和农作物,保障了养殖场肉牛的品质和产量。胡天云介绍,从去年6月份至今,已出栏肉牛60余头,产值130多万元;稻谷今年预计稳产18.3万元,加上玉米及少量套种大豆,全年收入初步预计达240万左右。饲料和肥料这两块累计节约成本达120余万元。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是一种注重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紧密结合,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胡天云的种养殖业发展模式是德江县当下绿色种养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目前,德江县充分发挥优势,以农业绿色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积极构建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新发展模式,通过产量和产品双提升,为粮食和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实现既增绿又增收。(黄勇)

【纠错】 【责任编辑: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