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子弟兵和老百姓”之歌-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7/28 11:17:51
来源:贵州日报

新时代的“子弟兵和老百姓”之歌

字体:

新时代的“子弟兵和老百姓”之歌

——村超复赛·榕江防汛救灾恢复家园人物群像之人民子弟兵篇

  7月26日下午,“村超”暖心重启。当日第一场比赛的殊荣,榕江人给了他们真诚铭记的英雄代表——黔东南州民兵队和贵州高速先锋足球队。球场上对阵的双方,正是防汛救灾中两支最早驰援、最后撤离的队伍。

  7月26日早上,受邀重返榕江的人民子弟兵代表和其他救援、帮助过榕江历劫的救援人员代表,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已重新焕发生机的古州镇东门村、龙泉井村等受灾最严重的街区,群众自发组织起来,设置了8个百米长的感恩长桌宴,摆上“感恩饭”,敬上“拦门酒”,以最尊崇的礼仪欢迎他们的英雄“回家”。

  7月26日夜,盛大的感恩晚会现场,人民子弟兵代表和全国各地救援队代表毫无悬念地被心怀感恩的榕江人推到绝对C位,第一个巡游出场,接受现场数万人的起立致敬。

  英雄般的礼遇,缘自感恩的人民对于人民子弟兵在洪灾面前的英勇无畏的至高褒扬。

  6月24日、28日,两场特大洪水突袭榕江,县城近80%区域变成泽国,断电断路断通讯,10万群众身陷危局。

  大灾尤显军人骨。浑浊的骇浪中,成山的垃圾旁,数以千计的人民子弟兵又一次冲锋最前沿,用铁血双手和如山肩膀托起群众生的希望,都柳江畔,一曲急民之艰、民呼我应的鱼水之歌壮怀激荡。

  托举——

  绝不让任何一声呼救落空

  6月中旬起,连续数日的暴雨砸向黔东南州,都柳江、平永河、寨蒿河一线多河道水位疯涨,都柳江犹如一头脱缰的洪兽,暴怒着冲向三河交汇的榕江县城。

  1米、3米、6.71米!频破警戒水位的警报,成为6月24日凌晨榕江县城最不愿回首的记忆。

  百年难遇,洪水围城,10万群众危如累卵。如何在第一时间把群众转移避险成为当务之急,急切危难间,省、州、县三级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射在了子弟兵的身上。

  一场与时间的极限竞速就此拉开。

  当天凌晨2点,武警黔东南支队机动中队60余名官兵在暴雨中集结。早晨6点,车队冲破雨幕到达榕江县城,迅疾赶到最低洼的几条街道,挨家挨户转移群众。

  8时,当全城紧急撤离的警报拉响时,战士岳晓敏正在最低洼处背老人登车。仅仅2分钟时间,洪水就从小腿上涨至腰部。20米外一栋摇摇欲坠的木楼里传来呼救声,一位八旬老人被困窗边,洪水距窗沿仅40厘米。岳晓敏与战友林承源逆行扑向危楼,徒手砸开了防盗窗,托着老人转移。

  14时许,战士们又接到一位年轻妈妈的求助:“3个月大的婴儿被困在家,一天多没吃东西了,哭得快没声了。”

  已连续奋战8个小时、几乎耗尽体力的李东辉和战友对视一眼,一咬牙扑向巷道冰冷的积水里。

  “只要还能动,就绝不让任何一次呼救落空。”面对暴雨、强风,透骨的洪水,复杂危险的水下尖物,三名战士的抉择毅然决然。当年轻的母亲从李东辉手里接过托举而来的孩子,颤抖的嘴已发不出任何声音,豆大的泪珠簌簌而下。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几条街外,榕江县民兵杨进勇刚刚完成搏命泅渡600米、回县人武部取出冲锋舟加入紧急救援队伍的壮举。

  从24日凌晨接到上河堤筑挡水墙,到驰援应急救援帐篷搭建,杨进勇所在的民兵分队也一刻不停奋战了12小时。看着仅有的几艘微型皮艇在风浪中惊险地来回救援来不及撤离的群众时,杨进勇突然想到应急物资库里的那艇冲锋舟。

  通讯已断,湍流回旋,杨进勇和战友游向人武部,凭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取出了冲锋舟,是当天全城最大的一条船。

  “请给我家老人送口饭,老人一天多没吃饭了……”

  “我家老人被困在8楼,请你帮忙转移一下……”

  “我家有个小孩还困在家里联系不上……”

  船行进在群众的期待里,杨进勇们没舍得停下一分钟,仅在洪水中救出的人就达30余人。

  在两次洪水围城中,共有来自省军区系统、武警贵州总队系统的千余名武警官兵和超1500名民兵,携带1790台(件)装备器材紧急驰援榕江。

  一天是军人,一生带军魂。

  很多退役军人和休假中的现役军人,闻讯也纷纷自发前往投入救援——

  退役军人李伟,从遵义孤身奔赴榕江,通过短视频平台实时发布路况,不眠不休引导、协助各地志愿者安全抵达;

  榕江籍退役军人杨通权,闻讯后从贵阳自购10把铁锹坐高铁来到榕江,因交通阻断,硬是第一时间从榕江高铁站步行到榕江人武部报到;

  休假在家的黎平现役军人吴光山,闻讯后亲了亲出生刚5天的孩子,携募集到的8万元善款径直来到榕江人武部报到,旋即跳进齐腰深的泥水里开展救援……

  宣誓——

  在群众的歌声中举起右拳

  7月1日,一张图片承包了全网泪点——布满泥浆的狭长坡道上,一名武警战士正弓身拉拽满载杂物的小推车,45度陡坡上,他的脊背绷成一道倔强的弧。

  短短数小时,话题阅读量破亿,被万千网友称颂为巷道里的“中国脊梁”。

  图片的主角是正在清淤的马东昇,地点是以“村超”闻名于世的榕江县城,时间是第二次洪峰过境榕江后的第三天。

  6月28日二次围城的洪水渐退,原本长舒一口气的榕江人很快就被眼前的景象定住了:县城几乎被淤泥“糊住”,垃圾成山,腐臭弥漫。

  6月30日,榕江县古州镇东门村七街的杨光兰,蹚过整条街60厘米深的泥水回到家,看着整条街堆高至屋檐的垃圾杂物和满街的腥臭的泥水,生生地呆住了。

  不说别的,仅仅就是把这些垃圾杂物清出去,对这一街的老弱妇孺来说,都是一个天量的工程。

  杨光兰们的茫然仅仅不到一天就一扫而空。7月1日早5时许,武警贵州总队的200多名官兵来到这条狭窄的街巷清淤,“巷道里的‘中国脊梁’”马东昇,就在这支队伍里。

  东门村七街地势低、街道窄,大型机械进不来,清淤时唯一的出口,就是一个25米长的45度小陡坡。官兵们只能靠铲子、靠手一点一点把淤泥杂物装上小斗车,再人力一车一车往高处运出。

  “一个年轻战士的手被铁丝穿透手套,扎进了肉里。拔出铁丝时,战士疼得脸都扭曲了,就用酒精洗了洗简单处理,又继续干。铲淤泥时泥水溅起来,跳入眼睛,好多战士的眼睛都是通红通红的。战士们一直不停地干,累到站着都打起瞌睡来,甩甩头喝口水又接着干……”杨光兰说,一早上,街邻们的眼泪就没干过,这些孩子太让人感动、太让人心疼了。

  看见战士们在毒辣的太阳下劳动,街邻们送来切好的西瓜、矿泉水。但因为有纪律,官兵们说什么都不吃。

  内心的感谢无以言表,恰逢“七一”,身为“村超”东门村足球队啦啦队员的杨光兰和街邻一合计,一起为这群子弟兵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深受感染的马东昇与战友们在歌声中列队,整齐地举起右拳,就在清淤战场重温入党誓词。

  据后来统计,7月1日当天,在“村超”球场、在城区大街小巷、在学校医院,各支队伍都在各个清淤现场进行了宣誓,铿锵汇聚,声震长空。

  正是在子弟兵强劲的重点突击下,榕江县城在终止防汛I级应急响应后仅55个小时就极速重启:县城主要街道恢复基本通行,城区16条供电线路全线复电,城区5G基站恢复率达92%。至7月3日,县城抢险、通路、通电、通信、清淤、消杀等任务基本完成,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恢复,为灾后大规模家园恢复重建准备了必要条件。

  而极速重启的背后,是子弟兵无悔的极限付出:官兵持续救援15天,日均睡眠不足3小时;高温下的持续高强度劳作,减重数斤是常态,最高的暴瘦10多斤。

  数据显示,此次榕江战洪,解放军、武警部队累计出动9200余人次,组织民兵1.4万余人次,仅参战大型机械就达90余台,参与人员搜救、群众安置、道路抢通、物资搬运、清淤消杀等任务,成为榕江防汛救灾恢复家园中的中坚力量。

  送别——

  你们是榕江的亲人人民的英雄

  7月26日早上,曾主力救灾和清淤东门村片区的200余名人民子弟兵和救援人员代表再回东门村,受到全村老幼的夹道欢迎,回想救灾时的狼藉艰险,再看如今的洁净祥和,一个个都眼含热泪。

  知道子弟兵代表要来,东门村群众几天前就自发组织起来,编蛋笼、煮鸡蛋、制绣带,精心烹制了120桌长桌宴。看着子弟兵们坐在干净整洁的街面上品尝群众们亲手制作的美食,村里的话事人、老大姐王凤娇恍然又回到了送别英雄的那一天。

  7月2日晚,榕江县古州镇东门村的微信群里传来消息:首批完成任务的驰援队伍将撤离。

  王凤姣得到消息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挨家挨户地敲门:“咱得让子弟兵知道,榕江人永远记着他们的好!”

  很快,十几个妇女收拢起仅有的鸡蛋,聚集到未受灾的况奶家,按照民族习俗连夜编织蛋笼。她们一边编织,一边回忆着子弟兵们的付出,泪水不时地滴落在蛋笼上。等编好蛋笼、煮好鸡蛋,已是半夜。

  次日,当王凤姣带着姐妹们来到街道上,街道早已挤满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数万名群众。大家手里拿着鞋垫、红鸡蛋、围巾、西瓜,很多孩子举着自制的牌子,写满了“谢谢解放军”“你们辛苦了”。

  下午三点,首批撤离的车队缓缓驶出。车队所经之处,感恩之歌在空气中回荡,鲜艳的国旗随风飘扬,“感谢你们”的呼喊声此起彼伏。因不时有群众上前表达心意,3公里的出城路,车队足足走了30分钟。

  80多岁的老奶奶用毛巾为战士们擦拭掉脸上的泥浆;80多岁的“村超爷爷”举起牛角杯为战士们送行;榕江县古州镇第一小学的学生们,高高举起连夜画的救援队员在洪水中救人的场景,将画送给路过的救援队员,稚嫩地说:“叔叔,谢谢你们,你们是大英雄!”

  “救援之恩,永世不忘。等榕江重建好,一定要来看‘村超’!”餐饮业主杨玉碧向着军车鞠躬大喊,她抱着家中养了一年多的大白鹅,三次追车,跑了几里硬是要将大白鹅塞进军车里。

  两轮洪水过后,杨玉碧苦心经营半生的馆子遭遇灭顶之灾,洪峰退去时,她在一片狼藉的餐馆前瘫倒,是一群身着迷彩的身影蹚进齐膝泥浆帮她清理,是一波又一波的官兵、志愿者帮她整理、消杀,重新点燃了她新生的志气。

  “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民子弟兵总是最靠得住的人!”杨玉碧两眼红肿。

  圆满完成榕江抗洪救灾任务的武警黔东南支队抗洪队伍,军车回程时硬被群众塞了好些的鞋垫、围巾等。

  “回来后我们支部开了个会,准备设计一个纪念室和历年来抗洪抢险的文化墙,重点突出这次榕江抗洪,这些礼物正是最好的陈列。”支队指导员张乐乐说。

  当“村超”重启、榕江重生的焰火照亮都柳江的上空,官兵们的身影已成为榕江群众手机里珍藏的影像记忆。但危难时刻军人死战不退的坚毅,护佑人民的誓言,已巍巍然融入榕江家园恢复极速新生的肌理里。(记者 王璐瑶 欧阳海南 余光燕)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