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脉”找工作 服务“下沉”促就业-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7/25 09:38:19
来源:贵州日报

精准“把脉”找工作 服务“下沉”促就业

字体:

  AI机器人模拟面试、简历优化、分析岗位匹配度、一键投递简历……走进贵州理工学院大数据学院智慧就业服务中心,两套AI终端设备全天候运行,成为毕业生求职的得力助手。

  “AI建议我将实习经历按项目制重构并补充技能认证。”大数据214班学生张杨璐、严安泰按照AI建议修改简历后,成功获得企业面试邀请。

  把办好师生实事作为改进工作作风的有力抓手,贵州理工学院创新推出“AI+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流程、全天候、精准化求职服务。6月以来,已通过AI智能平台累计推送1000余个对口岗位,助力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工程两个校企合作专业近半数应届毕业生成功签约,签约就业率同比提升20个百分点。

  随着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全省各地各部门以稳就业为抓手,引导党员干部转作风、沉下去,破解群众急难愁盼,一系列稳就业、暖民心的举措落地落实。

  作为服务六盘水市钟山区就业局的“三支一扶”老队员,连日来,吴倩的电话响个不停,“虽然申报资料很多,但每次接到创业者的感谢电话,听到他们规划未来,就很有成就感。”

  过去一年,吴倩已累计为1091名求职者提供就业指导,不少人通过她手把手指导申报就业补贴,创业有了支撑。

  钟山区通过深入查摆问题,针对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难”与基层“用人急”的矛盾,打出“岗位深挖+基层扩容”组合拳,深入高校推送匹配岗位3000余个,新招募“三支一扶”岗位5个。

  既要“好就业”,更要“就好业”。钟山区就业局坚持开门教育,摸准高校毕业生特点,把就业创业培训办得有声有色。

  “以前对着镜头嘴都张不开,现在能带着团队策划直播、跟观众唠得火热!”首批参加“马兰花计划”网络创业(直播)培训的学员周涛通过7天“实训”,开设“凉都三宝”直播间,吸引3000余名粉丝关注,带动3名高校毕业生参与创业。

  作风建设的实效,既体现在办成的好事实事里,更反映在群众的真切感受中。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大街乡坪上村三组村民陶泽朋远在浙江务工,心里却始终牵挂着家中老小。

  “两个小娃是爷爷奶奶在带,老人家不太懂,导致娃娃没有及时接种疫苗。”5月20日,收到陶泽朋在“码上解忧”平台上的求助信息,平台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机制,次日医护人员便携带疫苗上门为孩子接种,宣讲健康知识。

  “码上解忧”是毕节市委社会工作部与市人社局共同为外出务工人员“量身定制”的专属服务。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毕节市将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作为检验学习教育成效的具体实践,构建“群众点单、码上收单、社工派单、部门办单”的“四单解忧”工作机制,前移服务端口,实现问题反映零障碍、服务响应加速度。

  “工作时间很灵活,不耽误接小孩,一个月下来还可以挣3000多块钱。”铜仁市思南县双塘街道居民周香英很满意自己的工作。思南县联动周边企业打造“宝妈车间”,推出服装加工、手工组装等时间灵活、技能门槛低的适配岗位,让留守妇女带娃挣钱两不误。

  就业是民生之本。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思南县围绕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硬仗,推进“家门口就业工程”,开发公益性岗位和重点企业岗位,帮助务工人员就近就业。借助东西部劳务协作联络站,建立各乡镇(街道)招聘服务站点,构建“省外工作站对接+县域市场统筹+乡村服务延伸”三级服务体系。

  从创业扶持到岗位精准对接,从定制技能培训到解决后顾之忧……各地各部门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成效,让农民工手握新技能,高校毕业生拿到心仪offer,待业者重启新征程,美好生活在稳定就业中落地落实。(记者 华姝)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