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7月18日电 题:“美中友谊需要下一代继续传递”——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贵州寻迹飞虎队历史
新华社记者周宣妮、吴思、周芷若
贵州黄平旧州机场,二战时期的中美空军重要军事基地。“多年来,我一直想来到这里,如今终于梦想成真。”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日前在此说,“这里就是见证美中合作友谊的活历史。”
7月13日至17日,杰夫·格林率团走进贵州,沿着飞虎队当年的战斗足迹,探访晴隆二十四道拐、黄平旧州机场及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图云关抗战纪念馆等地。飞虎队全称“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由美国陈纳德将军组建,二战期间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晴隆二十四道拐被誉为“抗战生命线”,是中美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历史地标。这条约4公里长的盘山路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呈S形建成,曾是国际援华物资转运的核心通道与关键咽喉,无数车队从这里翻越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将物资补给源源不断地运输至战斗前线。
“1945年,美国随军摄影师约翰·阿尔贝特拍摄的二十四道拐照片轰动世界,这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中国照片之一。如今站在这里,我更能体会到贵州人民用血肉筑起抗战通道的伟大。”格林15日来到晴隆县,动情地说,“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将了解到的贵州抗战故事带回美国,让更多人知道晴隆二十四道拐背后的真实历史。”
7月16日,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在贵州黄平旧州机场边的陈纳德将军雕像旁留影。新华社记者 周宣妮 摄
代表团16日走进黄平县,探访旧州机场。在抗战时期,该机场被定位为“西南中心机场”之一。据了解,旧州机场于1939年秋开始进行实地勘测、设计,共分三期建设完成。由于战事需要,1943年完成第一期工程建设后便立即启用,至1945年3月才完全竣工。
起初,旧州机场主要承担飞机加油、弹药补充和维修任务。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作为芷江机场的后卫,旧州机场的作用更为凸显。常驻于此的美国飞虎队战机频频在该机场起降,参加了湘西会战、衡阳保卫战等著名战役。
该机场见证了中美联合反抗法西斯的光辉历史,还为确保“驼峰航线”的顺利畅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条“空中补给走廊”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西南云贵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由于航线内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因此得名。
今日旧州机场,一片葱郁,不少飞机正在跑道上起降。作为为数不多抗战时期修建并沿用至今的机场,旧州机场在保留原有跑道遗址的基础上,转型为通用航空基地。看着停放在机场一侧的中美不同机型、不同品牌的飞机,格林说:“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融,如今中国年轻人在这里习得飞行知识,成长为飞行后备人才,我非常高兴看到飞虎队精神在这里得以传承,并推动当地发展。”
7月16日,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格林在贵州黄平旧州机场查看飞虎队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机场跑道旁存放着两个表面凹凸不平的巨型石碾,它们在80多年前的机场修建时被用于压平路面。抚摸石碾,格林感慨:“无数贵州百姓用双手托起了这座机场,是他们的付出和奉献,让这座机场成为美中友谊最坚实的基石。”
旧州机场正门外,2009年落成的陈纳德将军铜像巍然矗立,凝视着飞机起飞的方向。格林站在雕像下说:“80多年前,中国军民和飞虎队用勇气和鲜血维护正义。今天,我们要用教育和合作继续书写美中友谊。”
2022年,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启动“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少年领袖计划”项目,以倡导年轻一代传承中美合作的历史遗产,并肩应对新挑战。如今,已有近百所中国学校与40多所美国学校参与该项目,通过线上线下交流、学生互访,让飞虎队精神跨越太平洋代代相传。
据格林介绍,基金会将组织100名美国学生来贵州,同当地学生一起沿着飞虎队在贵州的足迹,重走晴隆二十四拐和旧州机场,通过触摸和感受中美合作历史,开启面向未来的两国青年对话。
“美中民间友好的历史不应被遗忘,美中友谊需要下一代继续传递。”格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