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万物丰茂。从乌蒙山区到苗乡侗寨,从产业园区到帮扶车间,处处生机勃勃、活力满满,跑出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度”。
在毕节,林下仿野生天麻产业综合产值达40亿元;在贵阳市乌当区,乡村产业带动发展500余家旅居民宿;在铜仁市松桃玩具工坊,超1300人实现“家门口”上班……乡村蓬勃发展的背后,正是贵州牢牢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写照。
产业兴旺:筑牢乡村振兴基石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如何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在产业发展上,贵州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深挖“土特产”资源禀赋,聚焦“三品一标”,推动茶叶、辣椒、刺梨、中药材等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
前不久,记者走进位于毕节高新区的两山天麻产业(集团)生产车间,冻干生产线机器运转轰鸣声不断,工人有条不紊忙碌,分拣、清洗、切片……一颗小小的天麻,正在演绎“七十二变”。
“制作1斤冻干粉需要6至8斤鲜天麻,公司3条生产线每天处理5吨以上鲜天麻。”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加工厂负责人龙宣作说,通过冻干技术能最大程度锁住天麻的有效成分,目前冻干天麻粉每斤售价1200至3000元。
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健介绍,“我们以数字赋能,围绕‘康茶、养酒、药食、美妆’4大板块,使天麻产业向高质量、智造、品牌转变,提高天麻产品附加值。”
以天麻产业为引擎,目前毕节市累计已培育经营主体1496家,培育加工企业43家,新开发药食等精深加工产品63个,天麻由“初字号”向“精字号”升级。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2024年,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4.2%,农产品加工率达66%。农村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成效明显,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就业充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现在家门口就有工作,时间灵活,赚钱顾家两不误。”绣得一手好苗绣的黔东南州施秉县城关镇南官营社区搬迁群众罗曼林说,一个月收入有5000元左右,很开心。
施秉县在易地搬迁社区安置点及周边小区设立刺绣就业帮扶车间,并开展刺绣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加工刺绣,让绣娘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如今在施秉县,像罗曼林一样从事刺绣产业的搬迁群众不在少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
贵州作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为确保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在有组织开展就业培训,稳住外出务工基本盘的同时,开展安置社区与周边产业园区“两区共建”,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帮扶车间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截至2024年底,全省搬迁劳动力就业96.98万人,就业率96.29%。
就业稳则民心安,贵州针对脱贫户、监测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实施“技能贵州”等行动,落实帮扶政策,鼓励脱贫地区发展“小店经济”等多种扶持渠道,促进就地就近灵活就业。
2024年,全省通过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安排衔接资金37.9亿元实施产业奖补到户,带动413万人增收;下达20个重点帮扶县财政衔接资金71亿元;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62.1万人。
机制创新:织密防返贫保障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的贵州,举全省之力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92万人搬出大山,减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
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贵州坚持力度不减、劲头不松、方向不偏,五级书记抓振兴,组建近1万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3万多名,将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坚持到底。
2024年,贵州探索建立覆盖全体农村人口的防止返贫致贫大数据监测系统,落实分类帮扶措施,巩固提升“3+1”保障成果,扎实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以“四项行动”为抓手共建粤黔东西部协作升级版,持续加强与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对接。
筑牢“防贫坝”,精准防返贫。两张“明白纸”,把防贫申报和帮扶政策明明白白地送到了群众手中。一码通用好大数据,监测帮扶工作织得又密又牢,通过识别监测,精准制定实施帮扶措施,常态化跟踪落实情况。
脱贫后,支持政策没有缺位,帮扶干部没有撤离,幸福路子还在延续……截至2024年年底,全省61.8%的监测对象已消除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站在新起点,贵州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吴应国 记者 赵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