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百万群山之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正在静静地注视星空。随着这座大国重器的落成,不只是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视野扩展到了百亿光年之外,更让位于群山中的平塘县克度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贵州省平塘县启动“中国天眼”台址移民搬迁工作,“中国天眼”周围依据距离被划分为核心区和电磁波宁静区。克度镇和塘边镇共计1410户6633名村民搬出大山。彼时的克度镇还是个交通闭塞的贫瘠山乡,村民们过着“土里刨食”的传统生活。
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一角(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
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外景(7月10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
2015年9月,依托“中国天眼”的独特优势,克度镇动工建设以科普为主题的特色天文小镇。如今,走进这里,天文体验馆、天文时空塔、天幕街错落有致,充满科技感的建筑与喀斯特地貌相映成趣,仿佛置身科幻主题乐园。2025年1月至6月,“中国天眼”景区接待总人次约38万人次,总收入约2496万元。
游客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美食一条街准备就餐(7月9日摄)。
游客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的一家餐馆就餐(7月9日摄)。
夜幕降临,35岁的刘成亮站在自家“夜幕行星”民宿的露台上调试着高倍天文望远镜。2012年刘成亮从部队退役后,一直在外打工,中国天眼竣工之后,他在天文小镇开了一家民宿。如今,他的民宿充满了天文元素,每个房间都进行精心的设计,融入了独特的行星元素。顶楼露台不仅摆放着供游客观测星空的专业设备,还装点着模拟星云的灯饰,既是热门打卡拍照地点,又是夜晚观星的绝佳观景台。从背井离乡的务工者到在家门口创业的民宿老板,刘成亮的人生轨迹里,藏着克度镇从贫瘠山乡到天文小镇的蜕变密码。
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民宿负责人刘成亮(左)与表弟在民宿露台调试观星设备(7月9日摄)。
游客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一家民宿露台通过望远镜观测星空(7月9日摄)。
游客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一家民宿露台的月亮模型前留影(7月9日摄)。
民宿负责人刘成亮给游客登记入住信息(7月9日摄)。
7月9日,民宿负责人刘成亮将宇航员装饰挂在墙上。
迄今为止,已有数百万游客走进这座天文小镇,在这里学习天文知识、探寻星际空间、缅怀“天眼之父”南仁东,感受中国科技的力量。讲解员陆易梅看着眼前穿梭的游客,想起了小镇曾经的模样,感触颇深。
讲解员陆易梅在贵州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给参观者讲解“中国天眼”科普知识(7月10日摄)。
参观者在贵州省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内参观(7月10日摄)。
参观者在贵州省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内参观(7月10日摄)。
讲解员陆易梅(左)在贵州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给参观者讲解“中国天眼”科普知识(7月10日摄)。
小朋友在贵州省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内体验穿越“黑洞”(7月10日摄)。
这是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拍摄的南仁东纪念馆(7月10日摄)。
随着设施的完善,“天文小镇”的人气越来越旺,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也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克度镇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游客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一家民宿前台等待登记入住(7月9日摄)。
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一名大学生暑期在民宿帮助打理客房(7月9日摄)。
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民宿负责人杨育梅在整理天文元素的客房(7月9日摄)。
从两亿年前形成的喀斯特天坑,到探索百亿光年的“中国天眼”,天文小镇以“科普+文旅”的发展模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发展新篇。
贵州省平塘县克度“天文小镇”一角(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记者:邱少煜、杨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