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将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7/14 14:21:54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将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

字体:

将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

——我省各地各部门真查实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万峰湖风景特别好,湖风一吹沁人心脾。”“到了贵州就像进了‘大氧吧’,特别惬意。”“徜徉在贵州的青山秀水中是一种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贵州好评如潮,是世界各地游客每年消夏避暑的理想地。

  保护生态环境,并非一时之功,而是久久之势。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底色更加亮丽。

  仲夏的万峰湖,碧波如镜,来自贵阳的3名退休干部在湖边架起钓竿,悠然品茗,静享垂钓之趣。

  万峰湖地处黔桂滇三省(区)交界处,水域面积176平方公里,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水源地,也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能源基地。然而,长期无序网箱养殖、污水直排等问题导致水质恶化,生态功能受损,群众反映强烈。

  201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公益诉讼破题,推动三省(区)从“各自为政”转向“协同作战”,以法治利剑斩断污染源头,53.5万平方米非法网箱被拆除,一湖碧水重现生机。

  好生态离不开持之以恒的保护,更离不开精准高效的治理。

  为巩固万峰湖综合整治成效,防止问题反弹,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黔桂滇三省(区)五县(市)万峰湖联合执法指挥部深入基层一线查摆问题,对万峰湖开展全面“体检”。

  “万峰湖流域污水、污油及垃圾收集转运设施不完善;部分湖沿岸存在少量塑料瓶、泡沫等漂浮物……”针对走访发现和群众反映的问题,联合执法指挥部迅速行动,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推动整改整治一贯到底。

  “指挥部立足流域生态治理痛点,在万峰湖沿线的近40个库湾,浮动设施增设了污水污油收集箱,实现污染物的‘应收尽收’,解决了污水直排入湖的现象。”联合执法指挥部刘俊告诉记者,同时,在已有打捞团队及设施的基础上,购置了一艘全液压自动打捞船,单日处理能力达10吨,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5倍以上。此外,通过加密清理频次,将湖面垃圾打捞周期从每天一次升级至全天候打捞,实现“日产日清”。

  “湖边的环境变得更干净更整洁了,空气都清新多了。”当地村民王利用说,以前也有相应的设施设备,但是有的地方没有覆盖到,现在基本上覆盖了。

  万峰湖如一面碧玉般的镜子,倒映着群峰的秀美与云霞的流光,正在拍照的上海游客赵女士告诉记者:“万峰湖湖面波光粼粼,很漂亮,拍照很出片,明年还来避暑”。

  “环境问题关乎民生福祉,必须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刘俊表示,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下一步将持续强化科技赋能,推广智能监控系统,推动万峰湖流域从“治差水”向“保好水”转变,为珠江上游生态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好生态,是贵州与生俱来的“标签”,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绿色发展,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必须越擦越亮。

  “感谢生态环境部门上门指导,让我们既守住了环保底线,又保住了生产订单。”近日,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环部副部长罗徽对六盘水市生态环境部门的柔性执法连连称赞。

  “治污减排虽然是企业的主体责任,但我们环保部门也要做好服务和指导,不能让企业单打独斗。”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六盘水市生态环境局发现,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连续亏损情况和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存在巨大资金缺口,亟需解决。

  对此,六盘水市生态环境局主动作为,积极向上级汇报对接争取资金支持,同时指导企业按要求申报中央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最终获得1.18亿元中央资金支持,补齐了资金缺口,改造项目得以顺利启动。

  同时,六盘水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创新构建“智慧监管”体系,依托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执法人员通过远程巡查企业废气排放情况,如有异常立即在线锁定证据,整个过程实现“零接触、零打扰”。

  “执法不是目的,护航发展才是根本。”六盘水市生态环境局钟山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程跟踪项目建设中确保“日常不扰、无据不查”,让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绿色发展中,实现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如期完成并发挥减排效果,有效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截至6月30日,钟山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9.4%。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省各地各部门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坚决扛起保护环境的政治责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深化作风建设与解决群众生态领域急难愁盼紧密结合,从水源保护、环境整治到绿色发展精准发力,以“两清两改两治理”行动为抓手,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垃圾分类、绿色低碳等成为生活新风尚。(记者 张良胜)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