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贵州三都:乡村振兴“马”力足-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7/11 17:42:50
来源:新华网

文化中国行丨贵州三都:乡村振兴“马”力足

字体:

  新华网贵阳7月11日电(卢志佳)谈起马,许多人想到的是北方草原上的万马奔腾,但在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崇山峻岭间,水族群众同样爱马、养马、赛马。近年来,三都县以“国际标准+民族特色”重塑赛马这项传统民俗,每场比赛吸引2万余人现场观战,被网友称为“村马”。

  在“村马”拉动下,三都县2024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22亿元,2025年至今已吸引游客230余万人次。这个全新的“村”字头赛事品牌,为当地乡村振兴加足了“马”力,踏出了文旅体融合的新节奏。

  深山“马背民族”的速度与激情

  少年骑手陆耀淞(右一)。(受访者供图)

  15岁的水族少年陆耀淞身伏在没有马鞍的马背上,目光朝前、神情坚毅,与他的爱驹“太阳花”一同如离弦之箭,在赛道上疾驰,身后尘土飞扬,四周观众呼声震天。

  这是三都县“村马”的比赛现场。

  “男儿擅骣骑,妇女以马尾入绣”。千百年来,马与水族一直相生相伴,它们是水族最重要的交通与生产工具,人与马结下了千年情缘,也造就了精湛的养马、驯马、骑马技术。当地妇女还擅长马尾绣——一种以马尾为“筋骨”的古老刺绣技艺。

  每逢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端节”,当地群众都要举办“端坡赛马”。骑手们在山间狭窄陡峭的泥土赛道上,骑着无鞍的马匹竞技。这种充满激情的传统运动,承载着水族男儿的豪情与胆识,更影响着每一代水族儿女。三都县也先后被评为“贵州省少数民族赛马基地”“中国赛马之乡”。

  2024年三都塘州端坡赛马场景。新华网发(韦荣整 摄)

  “小时候,爷爷经常拉马去端坡,带上我去比赛,还经常叫我自己骑马去山里放牧。”陆耀淞说,“从儿时起,我就特别喜欢马。”在水族群众眼中,马就是家庭的一份子。

  2024年,三都在传统赛马民俗的基础上,开展常态化赛马活动。7月率先拉开“美丽乡村速度赛马联赛”帷幕,87个村的骑手参与竞赛;10月又举办了“贵州村马”水族端节全国赛马联赛,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骑手携1400多匹骏马,展开激烈角逐……“贵州村马”迅速出圈,“村马”相关主题全网流量突破3亿人次。

  现代与传统碰撞出“文体旅”新范式

  三都县的中国西部赛马城可同时容纳14匹马竞速,还设有100间标准化马房、2万座观众席。

  贵州赛马城文化体育有限公司总经理覃云峰介绍,赛马城的赛道是按照标准赛马场的要求设计建设的,常态化比赛也在向国际标准竞赛靠拢,选手按照“配重”分级,采用英式“蹲骑”式竞赛。

  选手们在“村马”赛场上较量。新华网发(罗荣春 摄)

  但同时,“村马”又尽力保护着水族民族赛马运动的传统特色。“必须充分尊重本地传统和马主人,‘村马’的‘魂’在他们身上。”覃云峰说,每年端节的“端坡赛马”依然是“村马”的重头戏。

  端节,是水族群众的“春节”,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民族节日。端节赛马以及“美丽乡村速度赛马联赛”等,当地村民均可报名参赛,并以骑没有马鞍的“光背马”为主。

  每场比赛间隙,都有文艺演出,将水族等少数民族的舞蹈、音乐、民间技艺等进行融合,如铜鼓舞、斗角舞、芦笙舞、竹竿舞等,让观众集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绚烂。

  西部赛马城还在赛事期间举办“贵州村马”马尾绣传统绣法创新大赛。国家级非遗马尾绣以缠绕了彩色丝线的马尾进行刺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古老刺绣技艺。绣娘们在传统经典纹样中融合“村马”元素,作品既古朴又灵动。

  目前,赛马城除了养马驯马、骑师培养、骑乘体验、体育赛事等众多马主题旅游项目,还可提供露营、旅拍、研学团建等个性化服务。

  在西部赛马城举行的三都端节盛典。新华网发(陆明华 摄)

  今年,赛马城公司联合当地政府推出“以奖代补+保险托底+项目带动”政策带动马产业发展。目前,三都县马匹存栏量突破4000匹,贵州马核心种群达900匹,综合产值超6000万元。一条涵盖“育种—训练—赛事—文旅”的全产业链正在形成。

  “村马”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目前,赛马城周边已形成一条初具规模的“消费经济带”,全方位满足游客吃喝玩乐需求,将赛事“流量”变成了经济“增量”。此外,从精心策划的端节“踩街”,再到贯穿全年的马术体验、民俗赛马……这些活动的表演者大都是当地村民。

  “‘村马’比赛的时候,我们酒店都是满房,其他酒店也是一房难求。”三都瑞江酒店经理韦仕妹说。

  三都民族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了三都黄埔骑师学校,开设“休闲体育服务与管理(马术方向)”专业,并与赛马城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培训。骑师学校教师罗再明介绍,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马术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水族传统的骑马习俗转化为系统专业化的教育,设置了训马技术、赛事管理等课程,专门培养赛马骑手和赛马运动服务与管理等人才。

  2024年“贵州村马”水族端节全国赛马联赛场景。新华网发(毛锐 摄)

  自2024年9月开班以来,共有160余名学生就读马术专业,通过“基础骑乘—精准控马—赛道竞速”三阶段培养,学生毕业即就业。

  “村马”出圈也带动了马尾绣“走红”。目前,三都县有绣娘3000多人,当地也引导绣娘以“村马”为元素,累计开发“马文化”主题文创产品50余种,帮助绣娘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非遗传承人杨妹展示法国客户的马尾绣产品。新华网发(魏启云 摄)

  当年轻人重新拾起马鞭,当游客为水族文化驻足,三都的乡村振兴,正在“体育赋能乡村、产业振兴文化”的赛道上,踏响属于新时代的节奏。(参与报道:吴涵涵、胡光理、骆晨曦、魏启云)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 周远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