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策略与路径探索-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正文
2025 07/03 11:03:23
来源: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基本策略与路径探索

字体:

  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职业教育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高职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新时代背景下,践行教育家精神不仅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本文将从价值引领、实践创新、生态构建、文化传播四个维度,系统探讨高职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以理想信念为根基,铸就职业教育育人灵魂

  教育家精神的首要体现是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与崇高理想。高职教师需要在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定位中重新确立价值坐标,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育人体系。

  (一)深化课程思政改革

  实施“专业课程思政化”工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通过开发“大国工匠系列案例库”,邀请行业劳模、技术能手开展“工匠精神讲堂”,使抽象的职业精神具象化、可视化。例如,机械制造专业可以融入航天工匠姜涛的典型案例,电子信息专业可引入华为“芯片研发团队”的奋斗故事。

  (二)构建双螺旋课程体系

  建立“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培育”并行的课程结构。在专业课程中系统嵌入质量意识、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职业核心素养要素。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中增设“绿色维修伦理”模块,在实训环节设置“标准化操作规范”评价指标。

  二、以育人智慧为支撑,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产业变革,高职教师需要构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一)推进“四维融合”教学改革

  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技能竞赛标准、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转化为模块化教学内容。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将“BIM建模”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配套开发“1+X”证书培训资源包。

  (二)建立能力导向评价体系

  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学生“三维能力画像”,从专业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维度记录成长轨迹。通过学分银行实现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转换,形成个性化的能力发展雷达图。

  (三)设计阶梯式发展路径

  构建“基础技能-专项能力-综合创新”三级培养体系。如数控技术专业可设置普通车床操作(初级)、数控编程(中级)、智能制造单元维护(高级)等递进式能力模块,配套相应的认证考核标准。

  三、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构建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教育家精神的实践需要开放共享的育人环境作为支撑。

  (一)深化校企双向流动

  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学分制”,要求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实施“双岗双聘”制度,鼓励教师兼任企业技术顾问,参与实际技术研发项目。例如,某高职院校与当地装备制造企业共建“工程师学院”,专业教师轮流担任企业技术部副职。

  (二)打造技术创新平台

  构建“大师领衔、团队支撑、学生参与”的三级技术服务体系。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技术攻关,教师创新团队承接横向课题,学生创客空间开展应用创新,形成技术传承与创新的良性循环。

  四、以文化传承为使命,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高职教师应成为职业教育文化的传播者与技术文明的传承者。

  (一)开发技术文化教育资源

  组织编写“中国制造故事”系列读本,拍摄“传统工艺数字化保护”影像资料。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苏绣技艺VR实训系统”,实现了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

  (二)开展技术惠民服务

  组建“技能服务志愿团”,深入社区开展家电维修、网络适老化改造等公益活动。建立"乡村振兴技术服务站”,为县域经济提供技术支持。

  (三)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

  开发“虚实结合”的实训教学资源库,利用AR/VR技术再现复杂工艺过程。如某高职院校建设的“智能建造虚拟工场”,可模拟超高层建筑施工全过程。

  践行教育家精神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教师将教育情怀转化为育人实践,将技术理性升华为教育智慧。通过构建“价值-能力-环境-文化”四位一体的实践框架,培养更多支撑中国制造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要求每位高职教师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杨利民 姚其凤)

【纠错】 【责任编辑:刘昌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