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百家门 晓百家情”
——省民宗委帮扶务川自治县砚山镇回龙村工作侧记
端午节前后,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对于驻村第一书记张卓来说,这样的日子用来走访再适合不过了。
“走访村民是要讲时机的,白天大家几乎都在田地里干活,雨天才会在家。”作为省民宗委派驻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砚山镇回龙村的第一书记,张卓自2024年踏入回龙村,便通过走访快速了解群众的需求。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他走访了全村465户2012人,不仅收集到村民的第一手信息,也摸索出了走访的“规律”。
“进百家门,方能晓百家情。深入群众,才能更好为群众排忧解难。”针对走访中了解到的群众夜间出行安全问题,张卓积极争取资金28.8万元,在6个村民组主干道及院落安装160盏太阳能路灯,惠及400余名群众的夜间出行。
对于村里部分老人反映的出行难问题,张卓亲自上阵,从镇里采购水泥和砂石,并组织党员、群众投工投劳,硬化了两条道路。
“以前,一遇到雨天和凝冻天,地理位置偏低的几户人家都不敢出门,我们对小路进行了改造,增设‘小台阶’和护栏,村民们出行更方便了。”张卓说。
在张卓看来,驻村工作不仅要解决村民生活中的困难,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
“现在村里居住的大多是老人,平时在家比较孤独,陪他们聊聊天,他们就很高兴。”张卓表示,他每天都要在村子里走一走,要么解决村民的困难,要么和大家拉家常。
今年74岁的文玉平,儿子长期住在县城,因身体不便极少回来,平时家中只有自己和老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卓隔三岔五就来看望文玉平。对于文玉平来说,张卓不仅是驻村书记,更像一位陪伴者、倾听者。
“张书记很关心我们,经常来家里和我们聊天谈心,送米送油,去年还给我和老伴每人买了一件棉衣,冬天穿上就不冷了。”提及张卓,文玉平难掩笑意。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青脆李是回龙村的特色产业之一,但由于此前土地流转费没有按期支付,导致产业发展受阻。得知这一情况后,张卓主动向省民宗委申请5万元资金,解决了土地流转费的难题。
时下,走进回龙村李子基地,120亩李子青翠欲滴,果树认购牌上写着果树编号、果树品种、认购人姓名等信息。
“今年5月1日,我们举办了‘回龙有李·清凉一夏’活动,开展李子认购。认购人认购的果树,其李子成熟后一律按照10元一斤采摘,不再区分大小果。”张卓介绍,以往采摘季,大家只挑选大果,导致小果没人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李子的销售。开展李子认购活动,有效缓解了这一难题。
张卓表示,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不给村里“留尾巴”。秉持这一理念,张卓和回龙村村两委结合当地实际,带领村民重点发展李子、烤烟、玉米和辣椒等产业。2024年,回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
“张书记经常和我交流村子的情况,他的工作做得扎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对村民很负责,大家都很满意。”对于张卓的驻村工作,老支书覃必奎连连点赞。
争取资金改造办公环境、给生病的老人买药、为特困供养人员免费充话费、陪同老人看病……回望已走过的驻村之路,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已成为张卓开展驻村工作的重要方式。2024年,张卓被评为务川自治县“优秀共产党员”。
“农村工作复杂多样,既有急难险重,又有家长里短。但只要主动做村民的朋友、亲人,用真心换真情,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张卓说。
夏日的傍晚,坐在回龙旅居民宿前的石阶上,民宿周边,张卓带领村干部种下的蔷薇花开得灿烂。夜幕降临,太阳能路灯逐渐照亮,村民们牵着牛回家,牛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在晚霞的映照中,回龙村静谧而美好,呈现出乡村振兴的幸福模样。(缪富霞 杨文静 宋兰 蒋承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