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5月27日电 上班or带娃,这道选择题是否只能二选一?贵州省罗甸县斛兴街道怀恩社区的一家帮扶车间给出了它的答案:员工灵活上班、弹性工作,上班和带娃,“在职宝妈”可以“两个都要”。
工人们在珺景箱包公司车间工作。新华网发(张七飞 摄)
怀恩社区是罗甸县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有搬迁人口1969户8164人。2022年,在东西部协作的背景下,广州珺业箱包有限公司的管理人员带着20余名技术工人,在怀恩社区的帮扶车间里成立了贵州珺景箱包有限公司。珺景箱包公司的落户,为怀恩社区的搬迁群众带来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机会。
由于帮扶车间的工人多为家庭妇女,她们一边工作,一边还要照顾家中老小。考虑到这一现实,珺景箱包公司没有照搬刻板的考勤制度,而是和员工们建立了“孩子优先”的温情约定。
35岁的搬迁群众王艳满是这家企业典型的“在职宝妈”。作为两个幼儿园孩子的母亲,她每天早上8点半送完孩子,才来到车间上班,下午4点半,接了孩子就下班回家。
“当初就是因为要带娃,所以才从广东回到罗甸,没想到家楼下这家工厂的管理这么人性化,我现在上班也没耽误带娃。”王艳满笑着说。
王艳满在珺景箱包公司车间工作。新华网发(刘欣 摄)
作为车间的高级车工,王艳满虽然每天只工作7至8个小时,但收入仍然比较可观。“现在一个月收入4000元左右,在罗甸来说还算不错了,等以后娃娃再大一点,我一个月挣6000元肯定没问题。”
“我们的产品主要是出口欧美市场,这两年,公司的业务稳中有升,基本上全年都有活干,员工也比较稳定。”珺景箱包公司负责人易新远说,在公司就业的本地工人里,已经有不少成长为技术骨干,月工资能拿到1万元出头。
在罗甸,像珺景箱包公司这样的扶贫车间还有很多。据悉,罗甸近年来先后招引20余家轻纺企业落户安置区周边园区,在安置区配套产业项目15个,培育就业帮扶车间30家,支持搬迁群众返乡创业200余人。
工人们在珺景箱包公司车间工作。新华网发(张七飞 摄)
在易新远看来,沿海企业“搬”到内地易搬社区,要实现“搬得来,稳得住”,一定不是简单的“异地复制”,而是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除了实行“弹性工作+按件计酬”考核制度,珺景箱包公司还建立了一套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来兼顾“妈妈职工”就业谋生和照顾家庭的需要。
“比如说在暑期,员工家里有学龄儿童的,可以到公司食堂来和家长一起就餐,我们也不收取额外的餐费,去年最多的时候有50多个孩子在公司食堂就餐;再比如,我们也会把一些箱包配件让员工带回家制作,这样他们可以兼顾一下家庭。”易新远说。
企业善待员工,政府善待企业。在怀恩社区,粤黔协作实现了一场美好的“双向奔赴”。易新远介绍,由于稳定吸纳当地群众就业180人以上,其中搬迁群众30人以上,公司获得了社区50%的车间租金减免;此外,公司2024年还得到了当地移民局帮扶车间认定补助5万元、工信局建档立卡就业人员补贴3.5万元。
在珺景箱包公司的帮扶车间里,没有冰冷的流水线,有的是缝纫机与欢笑声的共鸣。一根根银针穿梭,不仅缝制出远销海外的精美箱包,更串起了就业增收、家庭和睦、社区和谐的“幸福链”。(卢志佳 刘欣 张七飞 江妍 刘欧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