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政策“活水”润田畴 稻香“链”动振兴曲-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5/22 18:21:05
来源: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贵州岑巩:政策“活水”润田畴 稻香“链”动振兴曲

字体:

  小满时节,细雨轻洒,在贵州省岑巩县龙田镇胡家村平古屯水稻制种基地,郁郁葱葱的秧苗随风轻摆,30多名村民分散在田间,起秧、搬运、拉线、移栽等工作有序进行,一株株秧苗在水田里整齐排列,奏响了生机勃勃的夏日农耕乐章。

岑巩县龙田镇胡家村平古屯水稻制种基地,村民在起秧。(朱胜攀 摄)

  “每天30多人同时作业,能移栽父本70亩左右,工钱支出3000多元,大概一个星期内就能完成父本移栽工作。”胡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合作社负责人陆芝兰介绍,今年,得益于县里70万元财政衔接资金的注入,村合作社订单式发展制种水稻400亩。在油菜收割后,合作社抢抓农时,及时将土地整理出来种植制种水稻,让土地四季不闲,实现集体与群众增收、强村与富民协同发展。

  64岁的吴德凤是“田间生力军”中的一员,连续三年,每到这个时节,她都会带着乡邻们投身到制种水稻移栽工作中。“来这儿干活,既能补贴家用,还能和老姐妹们说说笑笑,比在家里闲着强多了!”吴德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依托全县“两主导多特色”的产业发展定位,龙田镇将党组织的统筹引领优势、合作社的资源整合优势及产业自身发展优势深度融合,采取“村社合一”统一运作模式,打造“支部统筹+合作社运营+群众参与”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构建“合作社建在产业链、资源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融合”体系,实现土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向水稻制种等主导产业集聚。同时,通过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订单化产销等模式,全力推进产业扩面提质增效,带动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分红增收等多元渠道增收。

  胡家村农田连片、水源充沛、水利配套设施完善,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条件。村合作社以每亩450至500元的土地租金,将分散零碎的“巴掌田”集中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财政衔接资金在产业“耕、种、管、收”全链条上进行“精准滴灌”,配合完善的收益分配制度,形成了“产业造血-精准帮扶-集体反哺”的良性循环。

  “以前,村里产业发展因资金匮乏而举步维艰。如今,财政衔接资金注入合作社,为村集体产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大家的干劲更足了!”陆芝兰介绍,该项目资金用于水田翻犁、农资采购、劳务补助、机器收割和烘烤补贴等,既保障了产业前期投入,又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产业收益的55%用于覆盖防贫监测帮扶的“三类户”、脱贫户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另外45%用于改善村庄基础设施、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村民。

  胡家村以财政衔接资金为“支点”,撬动产业发展“杠杆”,实现村集体与农户双增收,是龙田镇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围绕“产业增效益、集体增实力、农民增收益”目标,该镇通过注入财政衔接资金、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吸纳社会投资方入股、由合作社具体实施等方式,促进形成“资金入股联营、产业连片发展、收益多元共享”的协同机制,实现产业链条延伸与内生动力激活的双重突破。

  目前,全镇8个村级合作社在党组织引领下,已流转土地6000余亩,为1560户农户带来270余万元土地租金收入。今年,全镇共发展水稻制种4600余亩、辣椒1500亩、烤烟500余亩,全镇油茶种植面积5000余亩、虎杖种植300亩、湖羊3.2万只、蛋鸡20万羽。

  一幅产业多元共荣、增收势头强劲、乡村焕发新颜的斑斓画卷加速铺展。(周燕 朱胜攀 龙水英)

【纠错】 【责任编辑:廖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