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5月21日电 近年来,贵州银行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为工作重点,多管齐下、协同发力,筑牢百姓财产安全“防护墙”。
2020年至今,贵州银行累计向公安机关精准推送可疑账户线索2010条,协助成功破获涉诈案件19起,先后4次荣获省、市级反诈工作突出单位称号。
让反诈知识“活”起来
“欢迎乘坐贵阳地铁2号线《全民反诈在行动》地铁专列。”在贵阳地铁2号线省医站,一群身着制服的年轻人走进车厢,手拿卡通玩偶与宣传牌。“打击治理电信诈骗,不只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更与咱们银行、通信行业以及每一位群众息息相关。”
这是贵州银行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合各金融机构开展的一场“全民反诈在行动”快闪活动。“反诈宣传必须贴近生活和实际,主动走进公众的活动领域,采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才能真正见到成效。”贵州银行总行安全管理部反诈宣传员罗永丰介绍。
贵州银行通过拍摄制作《“诈”暖还寒 “罪”难将息》《反诈骗之灵魂拷问》《电信网络诈骗“花”样多 转账务必要谨慎》等系列短视频,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要点与银行风控措施(如账户监测、资金拦截、信息保护等)融入其中,让客户在观看中感知诈骗隐蔽性。
同时,组织开展“最安全银行”创建“六进六联”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客户与职工识诈、防诈、反诈意识。2020年至今,累计开展各类线下反诈宣传达2.53万次,发放宣传折页135.56万余份,宣传受益人数达152.62万余人。
练就反诈“火眼金睛”
在贵州银行,“人人都是安全员”的理念深入人心,凭借敏锐洞察力和专业素养,多次成功识破骗局,为客户挽回损失。
“肖经理,我想跟你咨询下保险退保的事情。”晚上11点,贵州银行员工肖云正准备休息,突然接到客户伍阿姨打来的电话。
一名自称是某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给伍阿姨打来电话,说其在某个手机购物页面误点了购买保险按钮,如果零点前不退保,就会从账户里扣除9000元保费。按照对方指引,伍阿姨将银行卡账号和密码都告诉了对方,并多次提供短信验证码。
伍阿姨越想越不对劲儿,于是第一时间向肖云求助。在肖云指导下,伍阿姨当晚通过电话进行了银行卡挂失。经查询发现,在完成挂失前一分钟,诈骗分子就已经把定期转为活期,并尝试转账。
2018年以来,贵州银行每日向全辖支行网点推送以反欺诈为主的各类安全小知识,定期开展“安全大讲堂”,将每年六月定为“安全文化宣传月”,在全行系统进行安全工作评比。
同时,将安全责任分解到每一个人,通过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制定印发《贵州银行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责任清单》《贵州银行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任务)清单》,推动全员“对单领责、照单履责、依单问责”。
科技“神器”反欺诈
贵州银行大力构建“主动防御+智能监测”安全体系,创建了全行级、全生命周期的名单管理模块,联合公安机关建成了全渠道、全流程的反诈平台。
除了智慧安防系统,还建立反欺诈交易平台,以“名单控制规则+风控规则模型”为核心,集成包括各类外部监管名单、行内监测名单在内的60余种行内外黑灰名单,覆盖10余种风险场景类型的1000余条交易规则。
平台上线以来,已完成对各渠道超54.10亿笔交易请求的监测,阻断客户风险交易2.05亿笔,识别疑似风险交易3356.27万笔。
2018年,贵州银行提出创建“最安全银行”,建设贵州银行安防数据集中监控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安防数据指挥中心”)。2020年底,安防数据指挥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已建成包括大数据分析系统、物联网成像系统、智慧消防系统、智慧用电系统等16个子系统。
“比如寒暑假,在学生群体中网络电信诈骗案发概率可能会增加。针对这类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建模,加强对学生账户安全管理。”贵州银行安全管理部数据分析员彭磊介绍。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安防数据指挥中心主动挖掘出多起可疑交易事件,累计处置移送公安机关各类疑似欺诈风险事件104余起,涉及金额超775.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