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米高台、狮口大张,一副对联倾泻而下——上联“百姓舞台,展新颜育新农,苗乡世昌”,下联“文化雅堂,听乡音觅乡愁,神州永安”。这是在第八期的松桃“村晚”舞台上引得满堂喝彩的一幕,47岁的陈寒锋举起狮头,60岁的陈应贵充当狮尾,两人默契配合,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胆气,成为当晚的焦点。
陈应贵生活的永安乡,舞狮文化源远流长,始于1888年,活跃在印江、秀山、沿河等毗邻县,在继承和创新中已积淀了地面和高空两块表演方阵。地面表演主要有:抹四角、沿河吃水共14套动作;高空表演主要有:雄鹰展翅、桌脚倒立、蜘蛛牵丝共10套动作。
陈应贵的舞狮故事,始于一场“断层”的遗憾。“小时候只在长辈口述中想象过曾祖父舞狮的英姿,只可惜,爷爷和父亲没能接过接力棒。”他回忆道。
“舞狮是老一辈留下来的好东西,我不能让它断了根。”16岁的陈应贵用这句誓言叩开了传承之门,彼时,村里仅剩一位60岁的老艺人陈宏培掌握舞狮精髓,没有图文教程,没有分解动作,唯有口头指导,剩下的全靠自己琢磨。
“学舞狮,特别是高台舞狮,基本功要扎实,扎步、托举、翻滚……还要形神兼备、不恐高,与鼓乐配合。”陈应贵介绍,狮尾虽是一个鲜少被人瞩目的位置,却是整头狮子的“定海神针”,年轻时喜爱打球和登跳攒下的腰腿功夫,让他成了“铁打的桩”。
凭借热爱与执着,仅经过近20次的反复练习后,陈应贵就迎来了他的“首秀”。“尽管内心紧张,但当我感受到观众的热情时,要继续舞下去的决心也更加坚定了。”从那时起,陈应贵的训练愈发刻苦,从最初在2张桌子上摸索平衡与技巧,到现在能在12张桌子垒起的高台上腾挪翻转,每一次加码都是对技艺的淬炼,每一层高度都是对勇气的考验。
“我们的舞狮队不仅在每年的正月初四到十六出动,把祥瑞带给大家,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还在全省旅发大会、县庆等大型活动中表演过。”陈应贵满是自豪。
舞狮讲究“头尾合一”,但从青葱少年到花甲之年,陈应贵的搭档换了又换,意味着每到配合默契时不得不重新磨合。“陈寒锋是我的第四任搭档,之前他们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陈应贵的话里尽显轻松,眼里却闪过落寞,尽管搭档换了三个,但他却没丢下过一次狮子。
四十余载时光流转,银发在陈应贵双鬓若隐若现,他有了新的想法:“以前总觉得只要自己把动作练到极致,就算是一种传承了,但后来才意识真正的传承是薪火相传,如今心里的那份责任,使我必须将这些舞狮技艺传递给更多年轻人。”每当有人投来好奇的目光,他总会展开布满老茧的手,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舞狮的魂在人心,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愿意学,这头狮子就不会再沉睡。”陈应贵坚定地说。
“乡里说我们的狮子要舞到‘村晚’上去了,大家都特别高兴。‘村晚’就像一扇面向四方的窗口,不仅让我们的高台舞狮得以展现,让更多人知晓,更让这个传统文化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此次登台,对于陈应贵和他的队员而言意义非凡。
“村晚”结束后,陈应贵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中,农时就耕地,闲时就舞狮,但他依旧会期待着下一次演出,仍然会为舞狮文化的传承而努力。在他身后,新的身影正在成长,而那头金黄色的雄狮,也必将在时光长河中,继续舞动着永不褪色的传奇。(龙阳雨 李湉 陈薇 马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