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润侗乡:肇兴谷雨节的千年回响与时代新声-新华网
新华网 > 贵州 > 信息展播
2025 04/27 17:43:06
来源:黔东南州烟草专卖局

谷雨润侗乡:肇兴谷雨节的千年回响与时代新声

字体:

  一场雨,一个节,一方文化,一种传承。

  2025年的谷雨节如期而至,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的肇兴侗寨迎来了盛大狂欢节日——谷雨节,谷雨节不仅是农事活动的重要标志,更承载着侗族千年的文化记忆,是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的生动体现。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的火花。

  “谷雨不下雨,庄稼难生长。”70岁的侗族歌师吴大爷站在田埂上,望着刚刚插下的秧苗,轻声吟唱着古老的祈福调。他告诉我们,“谷雨节”最早是侗族先民的自然崇拜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集祭祀、歌舞、社交于一体的民俗活动,“谷雨节”在侗语中也意为吃乌米、播稻种,是侗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息繁衍中对传统农耕文明与侗族婚恋习俗的寓意体现。

“谷雨祭祖”祈丰年游行活动。(石卫勇 摄)

  谷雨节前夜,寨老们带领村民举行“祭谷神”仪式,供桌上摆放糯米、米酒、腌鱼,寨老诵读祷词,祈求神灵庇佑丰收,肇兴侗寨谷雨节缓缓拉开帷幕……

  2025年4月20日清晨,薄雾未散,侗族男女老少已身着盛装,头戴银饰,在迎宾寨门前集结,唱起侗族大歌,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饭养身,歌养心。”侗族大歌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谷雨节正是侗族大歌展示的最佳舞台,在肇兴侗族大歌表演场上,来自周边各个侗寨多支歌队轮番登场演唱,无伴奏多声部合唱如清泉流淌,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听得如痴如醉。

肇兴“侗寨笙歌”迎宾朋活动。(石卫勇 摄)

  “我们从小跟着老人学侗歌,歌里藏着侗族的历史和智慧。”26岁的侗族姑娘小陆说。如今,她不仅在家乡传唱侗歌,还通过网络直播让更多人听到这天籁之音。

  人生百味,长桌共庆。午时,寨子在义团鼓楼前摆起长桌宴,在百米长的木桌上摆放酸汤鱼、糯米饭、腌肉、油茶等侗家美食,游客与村民围坐共餐,身着盛装的侗族姑娘们邀游客举杯畅饮,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我们的酸汤鱼是用山泉水和自家种的西红柿做的,味道不一样哩!”村民石阿姨热情地向游客们介绍。

  随着夜幕降临,丢卣卣、打花脸等民俗活动如约而至。

游客咨询当地特色产品。(蒋婷 摄)

  在信团鼓楼前,大家开始分卣卣。随后游客围在丢卣卣的村民家门口,将装有糖果的卣卣丢入主人家中,主人家则将卣卣里面的糖果换成自家蒸煮的乌米饭、腌肉等,待客人们进屋取卣卣时,家中的女孩们则乘机往客人的脸上抹上特制的靛蓝。

  “谷雨节这个节日活动真的太有意思了,参与丢卣卣和打花脸活动我感觉非常刺激,真的是前所未有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侗族人民的热情,也感受到了侗族文化的魅力。”湖南游客李先生感慨道。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从岁月的田埂出发,历经承载侗寨人民智慧的“仁、义、礼、智、信”鼓楼,肇兴谷雨节活动走向高潮;文脉悠远,与古为新。勤劳的侗族人民带着传统民俗文化走进了大众视野,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的真谛。

游客体验“长桌盛情”宴八方长桌宴。(黎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勤劳淳朴的侗乡人民始终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不断激发地方经济发展新活力。

  “以前觉得家乡穷,只想往外跑,一年到头也就有个3万~4万的收入。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我回到了肇兴,用自家房屋开起了民宿,又利用一楼门面开了个卷烟零售店。现在,在旅游产业带动下,我的民宿生意红火。黎平县烟草局的客服员又手把手教我经营,让我引进乌米饭、椿香、雨前茶打造‘助农专柜’吸引外地游客驻足购物,店里的生意也翻了一番,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现在啊,我真正感受到了——家乡的文化才是最大的财富!”返乡创业的老板陆梦宵感慨道。

长桌宴上侗族姑娘展现“高山流水”。(黎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肇兴谷雨节的文化辐射力持续增强,不仅构筑起民族文化展示的璀璨舞台,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开民宿、做导游、卖特产,让侗寨焕发了新的生机。

  正如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写的:“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乡村最美的样子——有古老的歌谣,有热情的笑脸,还有对未来的希望。”

  谷雨已过,秧苗正绿。肇兴侗寨里,歌声依旧,故事仍在继续。(陆尚佳 蒋婷 黎平县融媒体中心)

【纠错】 【责任编辑: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