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4月18日电(黄勇)走进位于贵阳市南明区甘平路的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以下简称“贵州建科院”),只见屋顶平铺着光伏发电板,院内安装太阳能路灯,休闲广场的健身器材配有运动发电设施,建筑外墙采用保温装饰一体板,景观区内用建筑垃圾和磷石膏做成的生态土壤里种着固碳植物……种种设计只为园区在运行中更节能减碳,更好利用绿色清洁能源。
改造后屋面铺设光伏面板可用来发电。新华网发
贵州建科院工程师林龙介绍,经过测算,这个占地30亩、拥有12栋单体建筑的贵州建科院园区改造后,一年的清洁能源发电量可达58万度,减碳量达到300吨,院内固碳植物吸收2.9吨,总体碳减排量为302.9吨。
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贵州建科院零碳园区更新改造项目2024年获得国家建筑节能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颁发的“零碳园区”设计标识,是贵州首个获得这一称号的园区,也是贵州首个既有建筑零碳改造示范项目。
贵州中建科研院改造项目获得的“零碳园区设计标识“证书。新华网发
贵州建科院1965年从广东茂名搬迁到贵阳,其办公楼群从那时起开始建设,部分建筑的“年龄”超过了50年,大部分建筑目前已超过设计使用年限。
旧的办公楼群外观老旧、材料老化、节能性差,不好用,是维修改造还是推倒重建?贵州建科院为此谋划,何不利用自身在检测鉴定、勘察设计、加固改造、建筑节能、智慧运维等方面技术优势,以“安全、舒适、绿色、智慧”标准对旧有办公楼群进行改造,也为老旧小区城市更新探索新的路径。
改造从2023年底启动,2024年11月27日完工验收,主要聚焦低碳建造与零碳运行2个方面,采用60余项低碳技术。
如把改造拆卸下来的建筑垃圾加工成再生砂料,应用到墙体砌筑里面;把废旧的试验混凝土试块再加工成骨料,做成再生混凝土,用于楼面板和地基基础浇筑;改造中大量利用磷石膏废料制成的建材,如磷石膏抹灰砂浆、磷石膏自流平泥浆、磷石膏条板、磷石膏路沿石;包括负炭砖在内的相关绿色低碳建材,用于园区内的园林景观建设。
旧有结构厂房改造后焕然一新,同时增加了使用面积。新华网发
施工中,贵州建科院大量采用自身拥有的绿色低碳施工技术,如对园区存在安全问题的建筑物进行加固时,采用碳纤维加固、低碳混凝土增大截面法、高强灌浆料的增大截面法、高延性混凝土加固等技术,在达到同样或者更好加固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建材的使用量,从而实现低碳施工。如运用预应力轻质混凝土技术,对屋面板进行了更换,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原有屋面板存在的安全隐患,还实现了自重降低40%。基于这一显著的减重效果,得以在屋面板上安装光伏系统,为园区提供可再生清洁能源。
园区建筑采用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屋面光伏保温一体板、中空外窗提升等技术,提升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通过增设天窗,改善建筑内区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效果,提升使用舒适度,充分利用智能照明系统,降低设备能耗。园区除获得零碳园区的认证外,还获得碳中和园区、零碳建筑、零能耗建筑的认证,成为中建集团唯一入选国资委存量土地和既有建筑盘活利用试点项目,贵州省首个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园区的试点项目。
零碳园区建成运营后,贵州建科院依据《智慧零碳园区评定标准》打造零碳园区智慧运维平台,整个平台功能设计涵盖能源管理、零碳管理、园区管理、园区建筑、业务管理等,具备场景联动、智能调优、数据实时监测等特点,实时感知室内外环境的健康与舒适度,同步实现电、水、储能、光伏、充电桩、碳排放等全方位实时监测分析,通过三维可视化实时展现运维情况。
零碳园区智慧运维平台能全方位实时监测分析园区运行情况。新华网发
贵州建科院副院长卢云祥说,这次拿自己的办公楼群“小试牛刀”进行零碳园区改造,让旧有建筑加固改造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增加了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改善增加了园林景观、充电桩、篮球场等市政、交通、生活设施,使用品质和舒适度大大提高。园区的成功改造同时也是贵州建科院全产业链技术优势的展示舞台,下一步还计划申报科普基地,让更多人了解接触零碳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