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岑巩:种好“铁杆庄稼” 走稳增收“稻”路-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贵州岑巩:种好“铁杆庄稼” 走稳增收“稻”路

2024-05-07 17:10:37  来源:岑巩县融媒体中心

  初夏时节,熏风轻拂催繁茂,绿荫铺野换新光。在贵州省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村的水稻制种基地,田块蓄水充盈,30多名村民忙碌在田间地头,起秧、搬运、拉行、移栽,大家各司其职,忙而有序,共同织成了一幅“争主动、抢农时、兴产业”的壮美田园画卷。

  “今年我继续种植荃优系列品种,抢抓农时及时把秧苗栽下去,能够有效保障稻种的纯度、产量和质量。”基地负责人舒国富是水尾镇的水稻制种大户,也是贵州筑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员,有着1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制种水稻种植经验。他告诉笔者,荃优系列品种秧苗移栽时间早、纯度要求高、质量效益好,且父本、母本可同时移栽,既方便雇请工人也节约了用工成本。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适度发展优质高效新品种,能够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增产增收。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依托“国家级制种基地奖补县”“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等授牌命名和政策支持,岑巩县抢抓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战略机遇,通过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流转土地、统一社会化服务,实施种业扶优提质培育工程、种业生产能力提升工程、杂交水稻育种基础科研工程,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行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配套,提供耕、种、防、收、烘各环节全流程服务,不断筑牢产业提质增效、扩产增收、持续发展的“硬保障”,推动形成了“育繁推”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高端种业生产体系。

  经过48年的发展,如今,水稻制种产业已成为岑巩县名副其实的“铁杆庄稼”,为带动广大群众持续增收提供了不竭动力。

  立足坝区资源优势,水尾镇以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抓手,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战略,统筹抓好水稻制种产业土地供给、品种选育、技术指导、配套优化、政策扶持等要素服务保障,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不断提升种子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和基地生产能力,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去年,我种了500多亩荃优系列品种,尽管天气不尽如人意,但平均亩产量也达到了400斤左右,一亩地除开工人、肥料等费用,还赚了400多元。”舒国富说,发展水稻制种产业,土地是村合作社统一流转的,产业发展中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合作社也会主动帮忙协调解决,且公司有技术员全程跟踪指导,建有风险赔偿机制,并以保底价订单收购,产业收益有保障,所以今年又在水尾镇的马家寨村和老寨村共种植了400多亩荃优系列品种,预计总产量20万斤左右,总收入10多万元。

  今年,水尾镇计划发展制种水稻5200亩,涉及7个行政村21户。截至4月30日,通过村级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全镇共落实水稻制种生产面积5207亩,产业全年预计可带动5.1万人次季节性务工增收500余万元。

  水尾镇大树林村村民赵占英,家里的土地租给村合作社后,合作社又将集中流转来的“一户一块田”“化零为整”统一租给大户发展制种水稻,于是她成为了租金按年领、工钱按天结的“双薪”产业工人。

  “在家里没事做,就来给制种大户栽秧,一天也挣得120元的现钱。”赵占英熟练地插着制种秧苗,言语间带着爽朗的笑声。

  按照“扬优势、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的发展思路,以“制种企业+合作社+制种大户”的模式,今年,岑巩县共流转制种土地3.5万亩,落实制种农户556户,计划在思旸、大有、注溪、羊桥等11个乡镇(街道)71个村发展制种水稻4万余亩,可供960万亩以上大田水稻种植,预计可实现产值1.8亿元,加工后产值预计达2.4亿元。目前,全县各坝区秧苗移栽工作正如火如荼有序推进。(周燕 何小雨 唐鹏 田凤)

[责任编辑:王雪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