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四抓四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开阳县“四抓四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2024-03-05 17:46:48  来源:开阳县委宣传部

  初春的开阳,文化活动多姿多彩,“丰”景如画。放眼全县各地,村庄颜值明显提升,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日益增强……

  今年以来,开阳县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突出乡村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采取“四抓四促”工作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五老”宣讲员宣讲红色文化。

  抓实文化宣讲 促进发展凝聚共识

  持续强化政策理论文化宣讲,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群众形成乡村振兴发展共识。

  理论宣讲接地气。“理论宣传二人讲”(按照1名专家学者讲理论+1名先进典型讲实践的互动式宣讲),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进行互动式宣讲,以“小切口”宣讲“大道理”,以“小故事”印证“大发展”。同时,将理论宣讲、读书分享会、文化调研等活动开展到基层一线,让政策理论宣讲“冒着热气”“带着土气”呈现在群众身边。截至目前,共开展理论文化宣讲16场次,受众3000余人次,推动创新文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理论宣讲鼓士气。禀赋资源优势,传承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抓实红色教育,不断提高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争当红色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助力乡村振兴。

  “五老”宣讲员李东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硒城街道社区退休老干部讲述了红军从一过开阳进攻遵义到三过开阳转战黔大毕的历史脉络和行进路线以及“抢渡清水江”“抢渡茶山关、桃子台、大塘口”等红色历史征程,凝聚发展力量,持续为开阳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

舞龙活动。

  抓牢文化惠民 促进文化阵地建设

  繁荣乡村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丰富文化内涵,振兴文化“新动能”。在全县开展春晚、篮球赛、舞龙、舞狮、花灯等游演、斗牛节、杀鱼节、篝火晚会等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生活。同时,以“水东狂欢夜+非遗展演”“水东狂欢夜+广场舞展演”等主题,将舞龙、舞狮、花灯、布依族夜宴体验、歌唱比赛等精彩节目表演进行串联,赋予和美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掘文化创意,用好用足数字文化资源,为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目前,共开展文化活动103场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

  2月19日,开阳县开展“我们的节日·元宵”新春送福展演游演活动,给广大群众送上一道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

  “开阳的龙灯相传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作为开阳的非遗传承人,我们舞龙也有几十年了。希望将开阳的龙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参与活动的舞龙手张先生自豪地说。

  建设文化阵地,筑牢振兴“文化魂”。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广场、宣传栏、文化器材、体育设施、应急广播等综合文化阵地,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全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升级。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倡树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摒弃传统陋习。

开阳县开展文艺表演活动。

  抓细文明培育 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坚持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全面提高村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培育有力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建以村干部、道德模范、致富带头人等为成员的志愿服务团队,注重精神引领,创新社会志愿服务内容和方式。

  典型选树有亮度。坚持以垃圾分类积分制为抓手,在龙水、禾丰、双流等乡镇开展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物品活动,在全县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基层奋斗者”“开阳好人”等典型评选活动36场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依托文明实践所(站)、广场等阵地开展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培植淳厚民风。

开展非遗研学活动。

  抓好品牌打造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抓实文化产业发展,铸造乡村文化品牌,增加农村群众收入,建设宜居和美乡村。

  打造文化名片,提升文化“软实力”。保护传统文化和耕读文明,以农村文明新风培育和美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水东土司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四大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在群众聚集地打造文化墙,使乡村环境与民族文化相映成趣,田园风光与农家情趣相映生辉,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进一步激发本土文化、文艺深处的内生动能和创新、创造活力。

  发展非遗文化,焕发保护“新活力”。在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核心点明德广场引入开阳县小花苗非物质文化体验馆、银领驿栈和蓝阿秧富硒旅游商品购物中心等,打造非遗文创体验基地,积极开展非遗研学,向游客出售苗绣、蜡染等非遗旅游商品,助力文旅融合迸发新活力。大力开展非遗研学,“蜡染、刺绣进校园”等活动。目前,共接待培训学生1000余人次。(杨刚)

[责任编辑:邓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