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县:厚植民生情怀 奏响易地搬迁群众“幸福曲”-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开阳县:厚植民生情怀 奏响易地搬迁群众“幸福曲”

2023-10-18 16:30:51  来源:开阳县委宣传部

  日前笔者从开阳县相关部门获悉,近年来,该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引导,逐步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区物业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实现易地搬迁群众从靠山吃山到勤劳致富、从故土难离到安居乐业的涅槃巨变。针对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中群众沟通服务难、增收致富难、社区治理难等突出问题,着力在民生保障、拓宽就业渠道、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上下功夫,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易地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图为:宣传惠民政策

  搭建民生“服务桥”,提升幸福指数

  聚焦易地搬迁群众的利益,搭建服务群众的桥梁,强化工作举措,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搭建群众“连心桥”。整合工青妇以及社会爱心机构资源力量,积极组织志愿者在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志愿服务·与你同行”暖冬行动,切实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贫困群众的心坎上。在蒋家寨安置点分别成立蒋家寨工会委员会、蒋家寨小学工会委员会、蒋家寨幼儿园工会委员会、蒋家寨进城务工人员工会委员会、蒋家寨居委会工会委员会、贵州开阳金利宏鞋业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6家工会组织。结合工作职能职责,在搬迁点做强做优“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四季送关怀”等各类慰问活动。结合安置点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共青团开阳县委积极开展“爱心陪伴行动”“四点半课堂”,完成“亲情聊吧”建设,搭建留守儿童与父母温馨沟通小平台,并开展“陪伴计划延伸活动”。

  服务群众“零距离”。统筹工青妇资源,加强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强化“微笑在线”青少年维权工作室、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及职工之家、妇女之家作用,开展网上情绪疏导、感情引导、心理辅导工作。广泛走访职工群众、青少年、妇女儿童家庭,与搬迁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进行心理疏导、情感交流,帮助群众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减轻压力。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安置点的发展和服务,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选派3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群团之家,负责“新市民·追梦桥”服务中心日常工作,有针对性地为搬迁群众需求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搬迁群众“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观念意识,目前已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36次。

  织牢群众“民生网”。坚持产业就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着力解决搬迁户生计问题。共青团开阳县委组织成立“开阳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吸纳131名农村青年村致富能手,并意向性纳入搬迁点群众20名,通过用好用活“青扶贷”贷款优惠、“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企业贷款贴息”“妇女小额贴息”等贷款优惠政策,加大金融帮扶力度,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搬迁群众积极创业。

图为:易地搬迁群众就业。

  拓宽致富“新路子”,绘就幸福底色

  聚焦蒋家寨社区聚焦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以开拓社区就业资源“微改革”为切口,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打造一批蔬果田园、社区工厂、小店经济等微型业态,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增收。

  “微田园”保需求。整合社区周边相对连片的闲置地块,建设安置点共享种植田园,按照每户50平方米、租金20元/年的标准租赁给搬迁群众种植蔬菜瓜果,延续群众农耕习惯,满足家庭“菜篮子”供给,帮助打通县内各生活超市和农贸市场销售渠道分销剩余蔬果,提高田园经济收益。目前,微田园土地认领群众900户,每户每年直接受益3000余元。

  “微工厂”稳就业。利用社区闲置空地建设标准厂房,配套实施“租金前三年全部减免、后两年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针对性招引鞋服制造、电气配件生产、农村快递物流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打造社区工厂扶贫车间,优先招聘社区搬迁群众,实现群众楼上“安居”楼下“乐业”。目前,社区入驻企业6家,创造就业岗位300余个,群众月均工资可达3000余元。

  “微商铺”促创业。规划建立安置点小型经营商铺、店面,在全免前三年租金基础上,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场租补贴、电商平台补助等扶持政策鼓励搬迁群众承租,发展社区零售、餐饮、服务等小店经济,稳步促进居民增收。目前,扶持社区群众自主创业36户,带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较迁入时增长112%。

在开阳县蒋家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上班的搬迁群众。

  用心当好“管家婆”,提升治理效能

  治理是手段,振兴是目的,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人多、事杂、难管”等问题,坚持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推进社区治理机制协同化、治理单元网格化、治理主体多元化,不断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健全治理体系,延伸党建工作触角。合理划分网格,坚持“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升级“党支部+”管理模式,以居民公约为抓手,健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体系,将以“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和网格化社区治理机制,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了“小事不出单元、大事不出楼栋、急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社区”的社会治理格局。围绕群众所需,组织所能,积极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组织评单”的“四单制”服务,让群众感受到服务就在家门口、党的温暖就在心坎上。同时,成立由社区党总支+业委会+物业公司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统筹、协调、指导小区物业管理服务,做好群众的贴心“管家”。

  部门联动治理,提升精准服务能力。建立了调解委员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主体、群团组织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为纽带的安置点服务组织体系,扩大社区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积极推行“一条龙”服务,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共调解家庭疑难纠纷300余起。

  社会参与治理,构筑安居乐业家园。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县易地搬迁安置点注册志愿者213人,成立13支志愿者服务队,发动党员群众到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小区治理、治安巡逻、纠纷调处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志愿者入户开展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科普教育、健康安全等政策宣传1368余人次,开展民情民意走访,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盼,为群众提供义诊、义剪、助贫帮困等便民服务2135人次,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用实际行动书写暖心服务。同时,以典型引领带动文明新风,大力挖掘宣传社区好人好事,引导居民自发形成奉献、友爱、互助的社会风气;积极推行文明积分制,群众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履行居民公约等文明行为获得积分,以文明积分兑换日常用品,以“小积分”带动“大文明”,弘扬文明新风尚。

志愿者参与环境卫生治理。

  打好管理“组合拳”,提高宜居质量

  搬迁社区始终坚持为民解忧、为民办事、为民谋利,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健全工作机制。找准管理模式,在安置小区成立开阳聚兴惠民服务有限公司,组建服务队伍,为安置小区统一提供保洁保安、绿化养护、维修维护等物业管理服务,形成“单一公司”统一管理模式。将小区划分为13个包保片区,实行分工包片,压实员工责任,建立考核机制,激励员工想干事、能干事。

  建立服务台账。全面摸排搬迁家庭物业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高效提供房屋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针对“老弱病残”群体建立重点帮扶台账,在水电维修、电器修理、垃圾倾倒等方面予以照顾,做好搬迁群众的后续管理。

  抓实小区管理。维护小区环境清洁,组建保洁保绿队伍,坚持“日巡查”制度,及时清理小区生活垃圾、违章广告和护养绿化带,每年开展两次化粪池、排污管道清运工作。定期检验维护公共照明、单元电子门、消防设施、监控设备等公共服务设施。组建保安队伍,按照“日巡查”要求常态化开展小区治安巡逻,并会同本社区的志愿巡逻队适时开展针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毁坏绿化等违规违法行为的巡查整治,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杨刚)

[责任编辑:邓娴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