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关区:修渠饮水润生机-新华网
贵州频道 返回首页
>>信息展播>>正文

七星关区:修渠饮水润生机

2023-07-03 18:51:40  来源: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村民丰收。李金苗 摄

  在七星关区生机镇,镇江大沟的涓涓清流沿着水渠流入农田里,漫山的桃子李子在水流的浇灌下长势喜人,焕发勃勃生机。

  这条上世纪60年代兴建的水利工程,历经60余载,仍旧润泽着这片热土,为生机镇人民生态环境、农田灌溉、社会和农业经济发展等带来重大机遇。

  “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河水喊口干;缸中没有三碗水,既缺吃来又少穿。”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机镇镇江人民哼唱的民谣,用水困难不仅阻碍了群众生活,也阻隔了他们奔向小康生活的梦想。

生机镇镇江社区的镇江大沟。李金苗 摄

  转劣势为优势,1958年镇江人民自发修渠引水,历时8年镇江大沟筑成通水,让“撂荒地”变成“小粮仓”。这条水渠起于生机镇耿官社区龙洞口,终于生机镇镇江社区,主渠长13.5公里,支渠长20公里,总长33.5公里,深55公分、宽70公分,蜿蜒数十公里,滋养着故里,也润泽着百姓心田。

  “这条渠是我们一锤锤、一钎钎、一炮炮锤炼出的。”回想起镇江大沟的建设历程,80岁的胡加珠记忆犹新,透过老人脸上一条条纵横的皱纹,仿佛能看到当年修渠的场景……

  为了修渠,1958年,彼时的生机公社组织60多名修渠队员,成立了“黄继光连”“刘胡兰排”,当时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年仅15岁,胡加珠便是当年最小的修渠队员。

  “当时设备简陋,没有机器,我们只能用自制土炸药炸山,然后吊在半空用斧劈锤打施工,工程进度十分慢。”胡加珠说,为了节省时间,大家基本吃住都是住在山洞里,以天为炉以地为盖,以玉米、野果、树皮果腹,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没人退缩,因为大家都知道,水是生机人民“生”的希望。

  镇江大沟修建过程中,先后牺牲了5名施工队员,为了纪念他们,人们在大沟上立下了几块碑。据村民胡思明回忆,碑上用炭墨写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两行字,但在岁月长河里,受雨水侵蚀,这些字早已模糊不清,唯留下一块块无字碑,无声述说着那段艰苦岁月里,生机人民无惧无畏的奋斗历史。

  1966年,镇江大沟修建完成后,因修渠使用的是石灰和黄泥,蓄水能力差,1984年,镇江人民用水泥加固修缮了渠道,至此潺潺的流水顺渠而下,旱地变成了良田。

天渠浸润下的生机镇。

  镇江大沟一直沿用至今,灌溉面积约4000亩,润泽3000多人,近年来,在生机乡党委和政府的组织下,镇江人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在房前屋后栽种李子、桃子、水稻等作物,家家户户丰衣足食,房前屋后瓜果飘香。

  当时修渠的老人已经是耄耋老人,所剩寥寥,但他们的子孙后代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成为社区的领导者和建设者,生生不息地延续着他们的梦想。

  “我爷爷是张仁志,是当年的修渠人之一,奶奶杨学飞是当时的刘胡兰排排长。”如今,30多岁的张文春成为一名社区警务助理,维护着大家的治安秩序。

  “修渠不易,守好、用好这条渠就能造福子孙。”为了守护这条生命渠,胡加珠还坚持巡渠60余年,如今,年轻一代的张成纪,曹官楼接下了他们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了新的巡渠人。

  “夏季防洪,冬季铲雪,撵着水头走,每次需要三四个小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他们看来,祖辈劈山开渠带来生的希望,而建设一个富饶美丽的生机镇,是年轻一代的接力与坚守。(李金苗)

[责任编辑:李涛涛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