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遵义市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做客新华访谈。新华网发
新华网贵阳12月27日电 日前,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做客新华访谈,畅谈湄潭县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成就。
以下是访谈摘录:
新华网: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从湄潭的具体实践来说,您觉得变化有哪些?
湄潭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勰:这40年来,对湄潭来说变化是非常大的。虽然我到湄潭工作只有五年的时间,但是在湄潭工作调研的过程中,我已经感受到了湄潭干部群众的血脉里面已经有了改革的基因。可以说全县的干部,我们的基层群众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跟改革相关,湄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为湄潭县脱贫摘帽冲刺阶段工作动员大会现场。新华网发
首先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得了进一步的更新。通过推动改革迸发出了我们基层群众的活力。在思想解放方面,基层村支两委,基层党委书记、镇长大胆尝试,全力以赴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制度破旧立新。湄潭改革开放40多年来,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的30年来,放活土地经营权,盘活建设用地,激活了资源要素。不断地推动了湄潭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现在我们走的路子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原来的分散经营走向了适度规模经营,从原来的粗放经营走到了集约化经营,从原来的以量取胜走向了发展品牌农业的发展道路。2017年湄潭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已经超过了20万亩,成功建成了一个国家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现在我们正在向国家申报农业高科技园区,已经有了6个省级的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值已经达到了46.72亿元。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12137元。从思想解放方面来看,大家有了破旧立新、守正出新的思想观念。
第二是湄潭的农业产业结构更优。山地农业如何高效?尤其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湄潭现在的茶园面积已经达到60万亩。有“优质稻+”20万亩,走的是循环农业之路。精品果蔬达到了34万亩,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方面做出了探索,农村土地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推进了县域农业产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
图为贵州省2018年水稻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湄潭县召开。新华网发
第三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比较小的,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比例现为2.47,在全国乃至全省都是比较低的。脱贫攻坚取得实效。一是老百姓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现在湄潭县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到新蒲新区只有35公里,到遵义机场也只有35公里。县域内有四条高速。每一个乡镇都实现了乡乡通油砼路,每一个村都实现了通水泥路,到每家每户的路也进行了硬化,路网上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是全国的“农村四好公路”示范县。二是农村住房得到改善。农村危房实现了全部改造,湄潭的黔北民居按照“七要素”(小青瓦、坡屋顶、三合院、转角楼、白粉墙、穿斗枋、雕花窗)建设的比例已经达到了75%,还有些木房我们通过除险加固改造提升,现在老百姓住房是安全的。2017年全国第三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是在湄潭召开的。(在农村)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上提前做了布局。三是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方面也得到了丰富和提升。40年的改革开放,湄潭人民没有忘记党恩,创作出“十谢共产党”的花灯剧。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工资性收入在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方面也(有所)体现。现在湄潭流出去的人口是4.8万人,但是流进来的人口达到了5.6万人,(是)一个(人口)净流入的县。2014年湄潭贫困发生率10.1%,2017年下降到了1.83%,2018年9月,贵州省政府宣布湄潭等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图为湄潭县金花村的茶园。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